?八閩名人故事——義風凜然的徐應龍
海峽品牌雜志社特約撰稿人 俞 杰
徐應龍,字允叔,福建浦城人,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生,淳熙二年(1175年)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歷任衡州(今湖南衡陽)法曹(司法官員)、湖南提刑司檢法官(掌檢察刑獄之事)。當時潭州(今長沙)上報了一起劫盜案,首謀者已被捕,卻誣在逃的人是首謀。逃犯被抓到后,經官府嚴刑逼供屈服,定為首犯上報(按律首犯必死)。徐應龍閱案卷后認為“首從不明”,理應上奏。其上司盧彥德提刑礙于官場人情,要求徐應龍按潭州的意見上報結案,并允諾將為徐應龍保舉官升一級,但徐應龍仍堅持應上報復審,并向盧彥德表示若草菅人命,換取升官,自己于心不忍。

徐應龍后改調江西筠州高安知縣,當時原太府丞呂祖儉因論事觸犯權臣韓侂胄,被流放死于此地。徐應龍知道他是個正直的人,毅然為其料理喪事,并撰文哀悼。有人勸他不要惹禍,徐應龍說:“呂君吾所敬,雖緣此獲譴,無所恨。”朱熹知道此事后,致書贊徐應龍:“高安之政,義風凜然。”不久,徐應龍任淮西安撫司機宜文字(掌軍事機密事務)。任滿回京考績時,宰相陳自強是徐應龍故交,派人來示意要留其在京,徐應龍反而請調外任,去廣東雷州為官。又改任南恩州(今屬廣東陽江市)知州。所到之處勸農興學,為政清嚴,民歌云:“生我父母在何許,養我父母徐州主。”政績上奏,擢升崇政殿說書(為皇帝講說書史,解釋經義,并備顧問)。當時旱災嚴重,徐應龍引用漢代卜式故事,暗諷大臣聚斂自肥。之后,改任秘書少監(秘書省負責人)兼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此時金國遷都汴京,徐應龍上奏:金人為元所敗南逃,勢必侵犯宋邊境,金若滅亡,將出現更強的新敵,必須防范。接著又兼任侍講(掌讀經史,釋疑義,備皇帝顧問),上疏稱:“人主不能盡知天下人才,當責之宰相;宰相不能盡知天下人才,當采之公論。”升吏部侍郎,進而又任刑部尚書兼侍讀。在講筵,經常結合時政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一次,講到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為士兵吸瘡膿的故事,奏說,吳起如此愛護士兵,所以打仗時士兵肯出死力。現在的軍將都靠行賄升遷,專事克扣拖欠下級軍餉,必然被士卒所怨恨,這還能領兵打仗嗎?寧宗聽后大驚道:“債帥之風,今猶未除邪?”宰相史彌遠得悉,很是惱怒,便免其侍讀之職,改兼太子詹事(掌太子家中事)。恰逢太子死去,徐應龍請求外任閑職,寧宗不準,改任吏部尚書。徐應龍此后多次上書告老,乃以煥章閣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閑職)。

嘉定十七年(1224年)徐應龍去世,歸葬浦城吳山東南麓應跡寺后(其墓于元代被毀,其址于近代建為富嶺鎮殿下小學)。朝廷贈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的最高榮譽稱號),賜謚“文肅”。身后累贈頭銜至太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之首,一品)、魏國公。其子徐榮叟、徐清叟及女婿魏了翁,均為南宋末名臣。徐應龍在宦海沉浮長達50年,《宋史》有其傳。
(作者系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