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行腳:一山云霧半盞禪
江泳
晨起推窗,檐角蝸牛正背著薄殼緩緩爬行,殼上螺紋如宣紙上暈開的水漬。昨夜與友人約了游山,特意包了半封鐵觀音,又將竹節(jié)茶筒裝滿山泉水——這喝茶的講究,倒像是把半山云霧提前裝進了行囊。
山門處的苔痕綠得能掐出水來,石階縫里鉆出幾簇蒲公英,黃絨球似的腦袋頂著露珠。賣茶老翁蜷在歪脖子松樹下打盹,粗陶茶碗里漂著茉莉花瓣,倒映著天光云影晃悠悠。他下巴的白須隨鼾聲起伏,像極了廟里土地公的泥塑突然活過來。友人掏出隨身帶的建盞,分去我?guī)У蔫F觀音,沸水沖開時,老翁忽然睜眼道:"后生這茶器,倒比我這粗碗多三分禪意。"我們相視而笑,原是個假寐的真茶客。
轉過九曲石徑,老君巖在晨霧里顯了真容。宋代匠人鑿出的太上老君眉眼含笑,皺紋里積著六百年的塵灰。友人指著他腰間的石紋說:"這道褶皺像不像《快雪時晴帖》里的飛白?"細看果然,風雨剝蝕的痕跡里藏著書法的氣韻。山風掠過石像耳際,恍惚傳來句"道法自然",細聽卻是采藥人的山歌在谷底打著旋兒。

半山腰的千手觀音閣正在修繕,腳手架上的工匠像蜘蛛結網般忙碌。褪色的彩漆撲簌簌落下來,在陽光里舞成金粉。友人望著巖壁藤蔓出神:"你看這薜荔纏繞的態(tài)勢,多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里的皴法。"蟬聲忽如驟雨傾盆,震得滿山相思樹簌簌發(fā)抖。守香火的阿婆遞來線香:"讀書人說話文縐縐的,倒比求簽的香客有趣。"她竹籃里的線香沾了晨露,燃起來格外清潤,比城里香鋪的檀香多了三分山野氣。
南臺巖的云霧正順著褲腳往上爬,泉州城在腳下縮成青灰棋盤,開元寺雙塔成了插在糯米糕上的牙簽。三個戴竹笠的采藥人背著籮筐鉆進云里,草鞋印在石階上的濕痕,轉眼被山嵐舔得干凈。這場景讓我想起《茶經》里那些踏露采茶的僧侶,千年過去,指尖沾染的草木清氣依舊相似。友人摸出懷中的鼻煙壺,瑪瑙蓋子上雕著米芾拜石圖:"你聞聞這薄荷腦的涼意,可比得上山間云霧?"
弘一法師舍利塔前的野菊開得正鬧,黃蝴蝶繞著"悲欣交集"的碑文打轉。掃落葉的老僧遞來半塊麥芽糖,甜味里摻著松針的澀。塔角銅鈴被山風推著晃,叮當聲碎在石臼積雨里,倒像是續(xù)寫法師斷食日記中那句"晨飲淡鹽水一碗"。忽見石縫里鉆出簇地衣,青灰?guī)ё系娜~瓣宛如微縮的遠山——原來這山中有山,芥子須彌的禪機竟在苔痕間顯了形。

日頭西斜時,賣茶老翁的粗陶碗已見了底,茶簍里卻多出串過路學生系的許愿簽。歸途經過放生池,紅鯉在暮色里游成流動的朱砂,池底沉著香客的銅錢,綠銹爬滿"平安""如意"的字樣。友人突然駐足:"你看這池面漣漪,像不像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里的水紋?"山腳炊煙升起時,整座清源山忽然暗下來,仿佛哪位仙人將蘸飽墨的羊毫在山脊上重重抹了一筆。
夜雨敲窗時,鐵觀音的余香還在齒間縈繞。硯臺里的宿墨泛著幽光,恍惚見老君巖的苔衣又厚了半寸,采藥人的草鞋印開出地丁花。清源山的妙處,大約在于它既容得下道家祖師的石像生苔,也由著佛塔前的野菊瘋長,連麻雀都懂得在古碑上留下爪痕——天地不仁的曠達里,原藏著這般慈悲。
晨起再看檐角蝸牛,殼上水漬已干,螺紋卻像極了山間旋舞的落葉。忽悟這游山恰似讀帖,王羲之的《蘭亭序》里有流觴曲水,顏真卿的《祭侄稿》中見血淚縱橫,而清源山這本天然法帖,字跡是云霧寫的,印章是苔花落的,連裝裱的綾絹都是朝霞裁就。千年前李翱問道藥山禪師,得"云在青天水在瓶"七字,若他與蘇東坡同游此山,怕是要聯句"茶煙透石骨,泉韻洗詩魂"了。
前日與友人再訪清源山,賣茶老翁的攤位空余歪脖松。樹皮上新系著褪色的紅布條,山風掠過時,倒像是他白須還在飄動。粗陶碗里積了雨水,浮著幾瓣早凋的桃花,友人嘆道:"這碗春色,倒比往日的茉莉茶更堪回味。"我們以竹枝代筆,在濕地上摹寫《瘞鶴銘》,水痕轉眼被山蟻銜去筑巢——原來山川從不吝嗇收藏人間筆墨。
近日讀《泉州府志》,見載清源山古稱"泉山",因山間石竇涌泉得名。忽想起那日舍利塔前的地衣,原是泉水在石紋里寫的隱秘詩行。六百年的茶垢沁入陶碗,三百載風雨蝕刻的石紋,十丈紅塵外的一盞青燈,都在這些水寫的文字里默默相認。所謂"青山元不動,白云自去來",倒不如說白云是青山呼吸的痕跡,而游山的人,不過是飄過山脊的又一縷輕霧。
昨夜夢回山徑,見李叔同一襲衲衣獨行。問他可還認得斷食時的清源山,法師笑而不答,袖中落出片楓葉,葉脈里蜿蜒著晉江的水紋。醒來聽見雨打芭蕉,恍惚又是山間云霧爬上窗欞。摸黑尋得半塊麥芽糖含在嘴里,甜味竟比白日里多出三分清苦——原來山水的魂魄,總要就著夜色才能咂摸透徹。
今晨特地帶了新的鐵觀音上山。松鼠蹲在老地方,尾巴掃落幾粒松子與我作交換。這山中的物候人情,自有一套不用銅錢結算的規(guī)矩。就像茶翁的陳皮香總在第三碗才顯真味,采藥人的山歌定要轉過三道彎才肯亮嗓子,而老君巖的微笑,須得夕陽斜照時才能從石紋里滲出暖意。
下得山來,竹節(jié)茶筒空了大半,卻裝著一袖云氣、兩耳蟬鳴、三枚被松鼠嫌棄的松果。開元寺的晚鐘正撞散暮色,鐘聲漫過晉江水,驚起白鷺翅尖掠過的漣漪里,晃動著整座清源山的倒影。
暮色四合時,清源山收起所有聲響,只余鐘聲與流水在晉江的倒影里低語。游人的足跡終將被苔痕掩埋,茶翁的陶碗亦會盛滿新的云霧,而山石上的皺紋仍在默默生長,如光陰本身,無始無終。
或許人與山的相遇,本就是一場溫柔的借貸:我們借它的云霧滌蕩塵心,借它的石紋參悟永恒,而山卻從不索還。它只是靜立千年,看世人以茶香為契、以步履為筆,在它的褶皺里寫下轉瞬即逝的注腳——而后將一切收歸寂靜,如同收攏一片落葉,一滴露水,或是一句未被風帶走的嘆息。
最終,我們帶走的空明滿袖,不過是青山呼吸時偶然凝結的晨霧;而留下的,卻是以整個生命為墨,在天地間題寫的、一行微不足道卻鄭重其事的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