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路
周銀芳
無論走向何方,故鄉都是我心靈的港灣;無論年齡多大,故鄉都是我常思的殿堂。我寫過故鄉的天、故鄉的山、故鄉的河及故鄉的炊煙和木房,忽然想起還要寫寫故鄉的路,這不只是因為我眷戀故鄉的一草一木,更重要的是故鄉的路關乎鄉親們的生活出路。修大路、修好路是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而故鄉之路的每一次巨變,都給家鄉帶來喜人的蛻變。
魯迅在《故鄉》一文中寫道:“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的故鄉的第一條路正如先生所言,是爺爺那一輩與四處逃生而來的鄉親們共同走出來的。解放前夕,爺爺帶著一家人,從外省逃荒要飯來到閩北山區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山坳落腳。全家人拿著一把砍柴的長刀和幾柄粗笨的鋤頭,與陸續來謀生的鄉親們沿著山坳向較平緩的山坡走去,邊走邊砍除兩邊的雜草荊條,走出一段路后,便用鋤頭翻土為田。大家走走停停,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開出了兩華里的黃土路,各家也翻挖出了一些田地。待進村入戶的人不斷增加后,大家又沿著山坡往深山里不斷開路造田,越往山里走路越難開,用了三年時間,好不容易開出了近六華里的土路,形成了一個有20多戶人家的村落。這條土路坑洼不平,晴天塵土飛揚,雨天爛泥成潭,走在泥土路上的行人,泥漿裹滿褲腳,經常摔了個狗啃屎。為行走方便,村里人都學會了扎草鞋,各家各戶,男女老少都有一、二雙草鞋。炎熱的晴天,穿草鞋透氣,腳丫子涼爽舒適;下雨天,穿草鞋不怕雨滲泥沾,防滑防摔。為便于行走、干農活,村里人除重大節日或外出訪親走友,大多數日子都是穿著草鞋,因而外村人稱我們村為“草鞋村”,譏諷我們窮的只能穿草鞋。由于村里人過的日子很窮,加上路十分難走,很長時間以來,村里的姑娘都急著往外嫁,小伙子基本上娶不到媳婦,光棍漢越來越多。村里人做夢都想修一條好路,盼望日子過得好些,早日甩掉“草鞋村”的綽號。小時候的我與長輩一樣,日思夜想村里能有一條好路,家里的生活趕緊好起來。長大后才知道,那個年代廣大農村多數人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但與解放前農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相比,已是天壤之別,因為大多數人的衣食住行問題還是得以解決。就我們村而言,村里多為茅屋和木房,但總算是有房;各家的田多是山田瘦地,但總擁有自家的田地;路雖然是土路,但總有一條供人行走的謀生之路。鄉親們雖然朝思暮想村里有一條好路,但卻沒有嫌棄這條泥土路,大家心里都知道,這是全村人年復一年一步步走出來的路,是一條生存之路。

修路需要大量資金和原材料,這對日子過的緊巴巴的村里人來說是難上加難的事,但再難也阻擋不了村里人渴望修好路求幸福的夢想。終有一天,村里人抓住了一個大機遇,在一次縣、公社、生產大隊(村)三級擴干會上,縣領導要求各地幫助找找適合建水庫的地點,我們村也就是生產大隊負責人直接站起來回答:“本村就有很適合建水庫的地點。”他向參會人員大致講述了建庫的理由,縣領導一聽感到我們村建庫條件還不錯,便說要組織人對我們村進行重點考察,并要求每個公社都提一個建庫點,拿出一個建庫方案,待專家和縣里研究后再決定。經過各方反復研究,縣里最終決定在我的家鄉建一座集灌溉、發電為一體的水庫。建水庫要淹沒村里三分之二的田,上級問村里要什么補助,村里經過多次協商,提出了“一舉兩策”的要求。“一舉”就是修水庫時,順帶幫助村里把路拓寬,修成沙石路,長度由近六華里延伸到近十華里,一頭連著縣城的公路,一頭連著水庫,寬度由二米拓寬到四米。“二策”的第一策就是允許村里在另一半山坡劃一塊地,用于新建第二個自然村,同時允許村里人不要抽勞力建水庫,而是去拓荒造田;第二策就是水庫淹沒處的草藥、木材、竹子砍伐賣掉后的資金由村里作為集體周轉資金;水庫建成后養殖的魚、蝦等水產品按一定比例分成給村里;允許村里每年間伐一些木材賣給縣林業部門,出售所得資金歸村里集體所有,村民如有人蓋新房,經批準可砍伐使用山中的木材。上級認為,村里的要求合情合理,既解決了建庫賠償的難題,又解決了長期困擾村里的修路問題,而且建水庫本身就需要有一條路直通水庫的堤壩,借力修路是最省錢省力的好事。水庫建成了,路修寬修好了,擴建第二自然村就水到渠成,至于其它要求,也都是為了村里的長遠發展,于是便批準了村里的要求。集全縣之力,經過三年的奮斗,水庫建成了,泥土路變成了又長又寬的沙石路,新開墾出來的耕地比原先還多出了三分之一,每年間伐木頭以及建庫時所采摘草藥的出售,所獲資金成為村里的流動金,為村里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沙石路雖然有時會把行人的腳底弄疼,但已是巨大的進步,不再像泥土路那樣一下雨就泥濘不堪,來往出行確實方便了許多。此后,清晨總能看到許多青壯年男子或是挑著擔子外出趕集,或是扛著農具下地干活,或是馱著油鋸上山伐木,雙腳在沙石路上踏出堅定有力的步伐,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夕陽西下,外出辛勞而作的村民沿著沙石路滿載而歸,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去那些住茅屋的人全部住上了木房,有些木房的主人還在住房四周用磚石砌起圍墻。改造成沙石路后,村里變得整潔了許多,空氣也好了起來,村里也再沒有人穿草鞋,從此甩掉了“草鞋村”的帽子。路好走了,水庫建成了,上級來指導工作的領導也多了,外地來參觀水庫的人絡繹不絕。路好走了,極大方便間伐木頭及采摘草藥往縣里出售,集體資金積累逐步增加,按照縣里和公社出大頭,生產大隊(村)出小頭的出資方式,村里建起了小學和診所,結束了建村以來未有學校和無人看病的歷史。隨著村里道路的改善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地的姑娘也就陸續嫁入了村里,整個村的人氣逐漸旺了起來。沙石路印刻下鄉親們辛勞的腳步,承載著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條鄉親們通往幸福生活的奠基路。

村里的路雖然好走了,但沙石路還是極不平整,走起來不舒服,走的多了,沙子還會溜進鞋里,很是礙腳,況且沙石路承載手扶拖拉機還可以,通汽車就跑不起來了。于是,鄉親們總想修一條更寬敞的瀝青路。修建瀝青路比由泥土路改建沙石路需要更多的資金,雖然村里儲備了一些集體流動資金,但只夠村里辦些小事和日常開支,遠不夠修建瀝青路的需求。村里人急切想修成瀝青路,但鄉親們知道,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一次大機遇,同時還要能夠把握、運用好這場機遇。充滿智慧的鄉親們像抓住縣里建水庫的機遇一樣,同樣抓住了改革開放這千年難遇的天大機遇。改革開放后,全國大多數農村把全部的山和土地都承包給各家各戶,沒過幾年,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集體經濟依舊如初,有的村里沒有一點村財成了空殼村,有的甚至成了負債村,想為村民辦一點公益事業都無能為力。我們村從以往集體有些錢好為村民辦事中受到啟發,在分山分地過程中,把土地全部分給了村民承包,但留了些山地為集體所用。這一決策使得村集體每年都能從賣木頭和草藥中獲得一定的資金,加上水庫的管理權也下放到村里,上級不撥管理費,水庫里水產品出售的資金歸村集體所有,全當作管理費的補償。這些都為村里今后的借雞生蛋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村里負責人多次探討如何籌到足夠的資金修建一條雙行道瀝青路,集思廣益后做出以水庫和集體山林經營權為條件,引進外資修建道路,承包者按比例每年返回一些資金給村集體,以保證村財收入有增無減。來談投資的商人都以為,原來這條路本來就是連著水庫的,進山砍伐木材、采摘草藥也需要走這條路,把這條路修好了更有利于經營水庫和山林,紛紛表示同意提出的方案,最終通過投標,由一家實力較雄厚的企業中了標。這家企業不僅獲得了水庫和集體山林的經營權,還辦起了木材加工廠和草藥收購公司,原料從集體山林和村民承包的山林中獲得,既節約了成本,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這家良心企業,幾年間不僅修建了一條長十華里寬九米的標準雙行瀝青路,還額外出資為村道路兩旁進行了綠化,安裝了路燈。瀝青路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家鄉的面貌,各種車輛可以輕松駛入村莊,帶來了外面新鮮事物,也帶走了承包商的產品和各家各戶的農產品;瀝青路拉近了家鄉與外界的距離,水庫不僅養殖魚蝦,還建成了旅游景點,游客逐年增多,家鄉變得更加生機勃勃。瀝青路的建成帶動了村里的發展,村財收入穩步增長,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村民們由衷地感到,寬敞平整的瀝青路才是一條真正的致富路。
村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但從不滿足于現狀。鄉親們從媒體上得知,這個村家家戶戶住著自己蓋的樓房,開著自己買的轎車,那個村有不少人在村里開工廠、辦企業的消息,認為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大家從村里幾十年發展變化過程中認識到,靠山吃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總感到水庫后面一座座大山有著挖掘不盡的寶藏,村里的決策者清醒地認識到瀝青路的修建極大地促進了村里的發展,但村里要真正騰飛起來,還需要提升道路質量,在開發資源、轉化資源上下功夫,在打造新型農村產業,建立有利于保證村財和農民收入的混合制企業上下功夫。村里雇人去尋找新的資源,功夫不負有心人,派出去的人終于發現了兩大資源,在深山中發現了繭石礦,在水庫那座山的背面發現了一個大瀑布,在瀑布下面有一條若隱若現約有五華里的溪流。村里將這一發現報告了上級,經有關權威部門考察,繭石礦含量高、品相好,瀑布觀賞性強,溪流改造后可作為漂流場所,與水庫連為一體將成為很有吸引力的風景點,縣鄉兩級都想參與這兩大資源的開發利用,因資源是村里發現的,上級也同意村里一同參與開發。村里決策者敏銳地覺察到這是村里真正騰飛的良機,為把握好這個機遇,他們順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出了構建礦業、林業、草藥、旅游四大產業的方案,礦業村里只占少量的股份,其它產業由村里主導,采取混合制辦法,適當吸收其它企業參與,這個方案得到了上級的批準。上輪中標的那家企業合同期已滿,企業家的善舉感動了村里,被村里授予榮譽村民,村里同意他的企業和村民一起入股林業、草藥、旅游三家公司,當然這家企業資金較雄厚,股份也更多些。經過幾年的使用,瀝青路到了炎熱天易軟化,下雨天易打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缺點已暴露出來。隨著四大公司的運營,來往的車越來越多,重型車輛也逐年增加,瀝青路因承載能力有限受到損害,急需改建成水泥路。改建水泥路所需的資金不少,縣鄉明確說不會出資為村里建水泥路,但告訴了村里一個政策,就是馬上要新修建一條高速路,需占村里集體所有的一片山林,有關部門會撥給村里一筆補助款,是要補助款,還是要求撥款單位修建水泥路,由村里決定。在廣泛聽取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從長遠考慮,村“兩委”做出了以修水泥路替代補助款的決定,同時要求建高速路時要建一個互通口,直接連接到水庫。這樣村里就有了兩條路,一條連接著省道,另一條連接著高速路,高速路和水泥路修成后,道路量的變化和質的提高,促進了四大產業的發展。經過多年努力,整個村取得了驚人的飛躍,村財數倍增長,農民收入迅速增加,人口也多了起來,第二個自然村迅速形成,按照統一規劃蓋起了新的鋼筋水泥框架房,翻建成全縣一流的小學,建起了養老院,大多數家庭都買了小轎車,村民既是種地的農民,又是企業的股民。外出謀生的大中專生陸續回到村里,成為村企的骨干,有的還自創公司當老板。整個村完成了由低學歷、低收入、低技能的傳統農民向高學歷、高收入、高能力的新型農民轉變,村里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連接國道和連接高速的兩條水泥路,在村民的心中就是村里的騰飛之路。
隨著歷史的發展,故鄉從一個無名的小山坳變成了遠近聞名、美麗富饒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展示了廣大農村發展的正確途徑。故鄉的每一次變遷都與故鄉之路變化緊密相連,鄉親們從無路走出了生存之路、奠基之路、致富之路和騰飛之路,為子孫創造了幸福樂園,為農村的未來樹立了榜樣。故鄉的路看似是走出來了,其實第一步是逼出來的,是逃荒要飯的生活逼著先輩們落腳荒無人煙的山坳開路造田;再就是闖出來的,面對布滿荊刺的荒山野嶺,沒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闖勁是走不出生存之路的;但最關鍵還是想出來的,思路決定出路,正是村里決策人在一次又一次機遇面前集思廣益,想出了讓上級和村民都滿意的借力發展的舉措,才修出了一條比一條更寬廣的路,帶動了村里的加快發展。因此,故鄉的路從本質上說是鄉親們心路的外化。一逼二闖三想,這“三字經”幫助鄉親們開辟了一條又一條促進全村走向輝煌的路,但愿也能幫助其它村和廣大讀者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正確的發展之路。
條條道路通北京,愿像故鄉那樣成功的千千萬萬的村發展之路,能夠全力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更加通暢;愿世人用智慧筑成的心路,能為民族復興鋪設一條絢麗多彩的天路。
故鄉的路帶動了家鄉的發展,也見證了我的成長。故鄉的路曾一次次送我到遠方,又一次次接我回村見爹娘。故鄉的路像一根無形的紅線牽著我的心,引動了我的鄉戀鄉愁,讓我始終記得在那條遙遠的地方,有我魂牽夢繞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