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漳灣圓明寺
文/ 史鵬飛 鄭興政 吳碩
圓明寺座落寧德市漳灣鎮龍端境(拱嶼村)大山腳,始建于宋朝。據寧德縣志記載,明正徳十年(公元1515年),因其址為福州圓明寺設莊田于此而得名。寺院周圍蒼松翠竹,相映成趣,古木參天,清靜典雅;寺院坐東朝西,背枕龜山,面眺五里洋,視野開闊,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2012年被蕉城區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點。
寧德市圓明寺住持釋通學法師
圓明寺歷經千百年的歲月滄桑,興興衰衰,幾經修復。元、明、清乾隆十年、民國初年都曾重修,但由于風雨侵蝕,寺內古跡毀壞,僅留少量殘樓破殿。
圓明寺開山祖師、歷代住持、高僧大德因年代久遠,人名失傳。民國以來有釋希金、乃八細、釋宗慧(慶賀)、釋宗明、通學等法師。
世紀啟元,政通人和,寺院佛事,期待復興。2012年8月,古老的圓明寺,春風般地迎來了德高望重的高僧——釋通學法師。釋通學法師,俗姓陳,寧德人,出生于1969年,幼年隨母入道。1995年出家于支提山華嚴寺。2012年應寧德、漳灣、拱嶼、南埕等五都眾居士邀請,經蕉城區民宗局任命,入住圓明寺。
釋通學法師遵循佛教慈悲濟世精神,秉承凈宗印光大師之道風專修凈土,孜孜不倦地從事弘法利生,領眾修行,同時著手重建圓明寺,親自策劃四面八方信徒居士知名仁士捐贈款項達2600多萬元。新建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伽藍殿、念佛堂、左右長廊(東、西僧寮)、露天地藏菩薩像、露天觀音菩薩像,修建圍墻,栽花種樹,美化環境。如今的圓明寺,鐘鼓和鳴,佛光普照,一座座殿宇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琉璃閃爍,金碧輝煌,面貌煥然一新。圓明寺現常住15至16人,寺院皈依佛門弟子700多人。
釋通學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持續開展“四進”活動(國旗、憲法和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宗教活動場所);深入學習宗教政策法規,依法規范開展宗教活動,挖掘自身教規教義中的正能量,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場所自身建設,嚴格場所安全管理,提高場所管理水平,確保信教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場所安全。
釋通學法師眉目慈善,平易近人。他常懷慈悲之心,以助人為樂、甘于奉獻的精神,寬容、平和、達觀、向上的態度,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積極參與扶貧幫困、捐資助學等社會公益事業,匯聚教職人員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磅礴力量,組織和凝聚廣大信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