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意味”
——黃寶慶壽山石雕刻印象
陸永建
在福建壽山石雕刻界,黃寶慶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從事壽山石雕刻藝術工作四十多年,屢獲大獎。在創作中他主張象外求象、大象無形,把雕塑幾何切面應用到壽山石人物雕刻中,創作了大量精品佳作。這種創作理念和創新手法,是黃寶慶對傳統壽山石雕刻藝術的當代轉型,是對傳統壽山石雕刻方式的一種嘗試、探索和突破。宋偉光教授稱贊他的作品“具有當代構造感的雕塑語言。” 如2023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并被該館收藏的《深中隱厚》(6.3cm×6.3cm×13.5cm),其方寸之間所展現出的磅礴氣象讓我震撼,深感黃寶慶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踐行者。他將一方普通的印石中的色彩、線條等元素,以幾何切面的方式較好地呈現出《史記》中記載的壺遂這位廉政忠厚的歷史人物的神采和靈魂。作品展出后得到專家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黃寶慶是一位有思想的藝術家。他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傳統工藝美術,工藝美術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華夏民族幾千年文明的一種結晶。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學會“造物造美”,并經由“精神路徑”感知外部世界,使人們的精神和物質世界有了一個“立足空間”。二十多年前,他從英國克萊夫·貝爾“有意味的形式”美學觀點中得到啟示。在創作中黃寶慶常常把自己“關起來”,獨立于外部事物,投入到一種新的精神性的現實。這個“現實”是一個超越日常生活的審美體驗,它在審美情感上是純粹的非功利性的。因此,黃寶慶的幾何切面作品常常把相關元素進行簡化。如《姜太公》《莊周夢蝶》《李白》等,這種“簡化”后的“形式”,既體現了他的創作理念,又實現了理念與形式的統一,賦予了作品淳樸的情感并充滿了詩意。

一個完整的壽山石雕刻世界,應該由雕刻者和文藝理論(批評)工作者共同構成。文藝理論(批評)工作者在雕刻創作者中起到引領和反思作用。沒有理論先導和批評反思的雕刻創作是殘缺不全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在福建壽山石雕刻界,黃寶慶是屈指可數的既有理論又善實操的“文武兼備”式人物。他著的《福建工藝美術史》,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對史料進行甄別、鑒定、梳理,圖文并茂、內容豐富、觀點鮮明,努力探尋工藝美術發展的動因和演變規律。該專著集中體現了黃寶慶的學術成果,填補了福建工藝美術理論研究的空白,時至今日已二十載,乃無人企及。此外,他還累計撰寫了100多萬字的文章在《雕塑》等專業期刊上發表。

自清以來,福建數十萬壽山石雕刻大軍在“雕型造物”中不斷尋找突破,而現今的出路在何方?我們從黃寶慶的作品中解讀到一種途徑:即從“家居”走向生活、走向“公共藝術”、走向“有意味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