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味是清歡
蘇小小
“清歡”者,清淡的歡愉也。在唐詩宋詞里穿行,非常喜歡“清歡”這個詞。特別是對林清玄的《清歡》一文百看不厭。后唐時代的馮贄《云仙雜記·少延清歡》:“陶淵明得太守送酒,多以舂秫水雜投之,曰:‘少湮清歡數日’。”北宋時的哲學家邵雍《名利吟》:“稍近美譽無多取,纔近清歡與賸求。美譽既多須有患,清歡雖賸且無憂。”清·黃鷟來《甲戌夏至武威晤張蔚生先生喜而有賦》詩之一:“今夕亦何幸,重復接清歡。”
其中我最喜歡的有“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一厥詞是北宋的文學家蘇軾所寫的《浣溪沙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人生有味是清歡,這句詞,巧妙的將清歡與人生有味聯系起來。清歡之味,是一種豁達淡然的人生之態,更是一種充滿詩意與溫情的人生情趣。宛如在六月荷塘的月夜里,傳來的淡淡荷香,令人心曠神怡,那種淡淡的幽香,那種難以釋懷的情懷與場景,令人終身難忘。“清歡之味”更是猶如一縷溫潤的茶香,在一縷風中飄過來,那種怡然而輕松的心情,那種豁然明朗的境界,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最高人生境界。

人生有味是清歡,有的時候,我認真的去感悟去領會這句詞所隱喻的真正含義。清歡是有味的,這種味不僅淡雅、而且芳香四溢,給我們帶來無窮的人生樂趣,清歡有味,使我常常想起,在鄉下老家,在春天的傍晚,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短笛,悠然自得的神態,向一幅木版畫一樣,清晰的刻在我心靈的畫板上。清歡有味,我常常想起老家的炊煙,那是一種幸福的表情與符號,在我們童年的歡快步子里,傾聽母親在傍晚呼喚我們的乳名。有時候我會覺得清歡有味,有的時候是思念疊加的祝福里,在游子的腳步里,在新年團聚頻頻舉起的酒杯里,清歡有味,猶如一泓滋養心靈的溪水,清澈而明亮,潤澤而又源遠流長。清歡有味,是一幅大寫意的山水畫,在隱隱的山水之間,去感受云深不知處的神秘,清歡有味,更是一首詩,不僅有清新的韻腳,讀后令人產生意猶未盡的情思,清歡有味,是我們心靈池塘上的一朵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與潔凈,讓人仰慕與欽佩。清歡之味,更是心靈的味蕾上淡遠綿長的記憶,使我們難以釋懷。
人生有味是清歡,是一種清淡而儒雅的人生之味。讓我真切感受到北宋的這位文學家在寫《浣溪沙》時,那種恬淡的鄉野園林生活。唐代詩人王維也一定品味過清歡之味,他獨自一人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心情該是何等怡然?清歡有味,清歡有味應該是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的思念之情。清歡有味還應該是詩人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之風。由此使我想到陶淵明一定品味過清歡之味,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一種清淡平和的生活。也是清歡有味的人生境界。
人生有味是清歡,這種清歡之味,在于一種恬淡的人生樂趣。清歡之味,應該是一種登峰造極的人生境界,還應該有佛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禪語,有著返璞歸真后的放松和怡然,精神上與心靈上的歡悅之情。其中滋味,只有在我們深刻的思考后,才能得到的真理。清歡之味,不是清心寡欲,讓我們時刻的保持著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名利與世俗的紛爭統統拋到一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只要懷有一顆高尚而慈愛的心,用心去感受美好事物帶給自己歡悅。即使是在俗世紛繁中,也要保有一顆清雅如蓮花的心。
“人生有味是清歡”,清歡,是人生的一種淡雅而純情的樂趣,更是人生的一種高度、一種修為、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