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修篤志 求索著華章
——讀葉雙瑜《晴耕雨讀》
陸永建
當我閱讀葉雙瑜的《晴耕雨讀》(福建人民出版社)時,便有了一種喜悅和充實,這是一種來自于深入學習的豐盛體驗。葉雙瑜是一個善于學習、勤于思考的領導干部,古今中外的典籍著作、忙碌充實的工作生活,乃至身邊的世事人情,都是他學習的場所和對象。誠如書名所言:如農夫晴耕雨讀,不敢懈怠。這不僅是他的自況之言,也是他幾十年書卷不離、文筆不輟的真實寫照,是他“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的詮釋。于他而言,學習從來不是外顯于身的應付手段和炫耀資本,而是內化于心的人生態度和精神追求,通過學習獲取的廣博知識、探索分析的思考習慣、邏輯辯證的思維能力,賦予了他心懷天下、情系蒼生的宏觀視野和遼闊胸襟,使他的文章自然流露出一股豁達敞亮的真摯情懷。

在葉雙瑜這里,學習就是這樣一種隨時隨地隨事的生發,無論是基層調研、工作研究、世態觀察,還是人情憶念和藝文賞鑒,都體現出“在實踐中學習”的勤勉和堅韌:走訪廈門、泉州、三明、龍巖、南平等地進行商務專題工作調研,深入革命老區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調查,奔走各地檢查行政服務標準化改革……他這個“坐不住”的人,總是在擼起袖子挽起褲腳走遍八閩大地,走入工廠車間、走進田地鄉野的“躬行”過程中,考察最真實的資料,發現最根本切實的問題,探討最趨勢前瞻的策略。

他的文章沒有細碎的情緒私語或庸碌的片斷記錄,而是對外貿易總額測算、生產產值和比增率比較、項目趨勢前瞻、載體平臺分析,以及各種對政治經濟形勢、體制機制創新、社會思潮變革的梳理和解析。正是因為具備了科學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實踐智慧,他自如運用“厚德載物”“篤行致遠”等形而上的理論,在實踐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學習效果。

實踐的學習不僅需要躬身的調查研究,更需要求索的精神、思考的習慣,以及分析判斷的能力,才能達到經驗的總結提煉和理論的發揮應用。這正是葉雙瑜始終堅持并不懈追求。他在實踐中所見、所感、所聞,總是伴隨著深刻的探索和深邃的思考:到廈門、泉州開展外經貿工作調研時,思考著全省外經貿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應對的新問題;到長汀考察企業發展,思考“干部作風也是重要的投資環境”;到閩西開展“拉練”工作檢查,思考聯系基層、密切群眾的黨風建設……思考在他這里,是態度,是能力,更是一種習慣,所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處處閃現出思想的光芒。

葉雙瑜的文章沒有繁縟鋪排的修辭營造和綺麗精巧的意象堆砌,只有詳細扎實的數據、生動形象的資料,以及各種科學辯證的理論,由內而外體現出樸實沉穩的沖淡從容,這與他的性情是相融相通的:因為博聞好學,所以善用黨史文獻、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和時政新聞等各類材料,即使在談“三嚴三實”等活動時,也不乏國家領導人經典言論、戚繼光抗倭傳說、自己親身經歷,以及《松窗夢語》古史等精彩穿插,從而使論道說理尤顯生動深刻;因為認真嚴謹,所以引文用典特別精準,縱然翻閱《閩西日報》等報紙雜志,也特別注意到一文前后“五梅(枚)拳”的用法不一致,遂親自查考《上杭縣志》等相關史料,認真分析論證二字的來源出處和含義用法,從而讓觀史評世更得真相妙諦。而他在憶念人事、賞鑒書文時流露出的那份看似水波不興,實則深涌綿延的情韻尤為感人。如他說自己的母親:“當母親得知我和妻兒孫女回家,特地換上了折印清晰的棗紅色小花新衣服,頭發梳理得整整齊齊,看上去還抹了點油。”寥寥數語勾勒出鄉土親人的簡約素樸和厚意深情;他評楊絳先生與眾不同的特點是“把人當作書來讀”,一語道破其中精粹。

所謂“文品即人品”,此時看來,確是恰如其分,葉雙瑜的文字正如其為人一樣,踏實嚴謹,從容有度。讀他的文章似有曉暮高山聽流水的沉靜,又有晨昏清泉擷秋葉的清寧,平實中有情趣,簡樸中含深情。明代思想家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美文從來都是與人品相連,撰字著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修養性情的經歷。如果說,躬行實踐是學習的途徑和方式,探索追求就是學習的拓展與延伸,那么樹業立志,正是學習的本質與內核,也是著述的要義和根本。
葉雙瑜以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念的堅守和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追求,以對自我綜合素質的自覺重視和對個體道德素養的嚴格要求。在坦率真誠、廣博明睿的品性修養中,形成了簡約質樸、深沉從容的文風。品讀他的文章,不僅深受其文字的感染,更感動于這份精神的高節。
(本文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