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名人故事——事持大體的章誼
海峽品牌雜志社特約撰稿人 俞 杰
章誼,字宜叟,福建浦城人,宋元豐元年(1078年)生。崇寧四年(1105年)中進士,歷任漳、臺二州教授,杭州通判(中央派員、輔佐并監察州長官)。高宗南渡,剛到達臨安時,遭遇苗傅、劉正彥兵變,群臣驚恐,人心恟恟。高宗要群臣獻策,浙西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的時希孟說:“乞問三軍”。章誼立即出列駁斥道:問三軍豈不是鼓動叛亂!時希孟才不敢叫囂。事后,高宗提升章誼為倉部員外郎(掌全國倉儲出納之責),不久,召為駕部員外郎,升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儀式,也糾察非違)。章誼不避權貴,遇事敢言,認為抗金失敗,是掌權的大臣誤國。指出,當高宗暫住揚州時,有數十萬兵,由于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不明敵情,金人忽然來到,只得迫走江東。移住建康(今南京)時,尚有強兵和長江天險可守,卻不設置水師,兩宰相爭執不下,金兵未到就沿海南逃。由此,章誼向高宗面陳戰守四策:“有江海,必資舟楫戰守之具;有險阻,必資郡縣防守之力;有兵將,必駕馭撫循,不可為將帥自衛之資;有糧賦,必漕運轉輸,不可為盜賊侵據之用。四者各付能臣,分路以辦,重賞嚴罰,誰敢不用命哉!”同時他還提出“保民、弭盜、遏寇、生財”的策略。紹興二年(1132年),受任大理寺卿(朝廷最高審判機關長官)。宰相上奏,要調章誼任平江知府。高宗說:“誼,儒者,賴以奏讞平恕,使民不冤,勿令補外。”不久,升為吏部侍郎(吏部副長官)、刑部侍郎兼詳定三司敕令(主理鹽鐵、度支、戶部司政令的官)、徽猷閣直學士、樞密都承旨(掌管樞密院內部事務)。

紹興四年,金國派遣李永壽、王翊為使,要求放回被俘的劉豫部屬以及西北在東南的人,還協迫宋廷劃河南正陽西南地給降金的劉豫,眾臣為難,朝廷欲遣參知政事(副宰相)席益出使金國,席益以母老為由推辭,薦章誼代理。高宗說,“誼母亦老,朕當自諭之。”章誼聞命,毫無難色,告誡家人不要讓母親知道。之后,被封龍圖閣學士、充軍前奉表通問使,到達云中(今屬內蒙古)與粘罕、兀室談判,不肯屈辱。金人叫他快回去,章誼說:“萬里御命,兼迎兩宮,必俟得請。”金人令蕭慶授書,以道聽途說之事責難章誼。章誼質問他根據何在,金人只好實告。章誼回朝,至南京,被叛臣扣留,他用計逃回。高宗嘉賞其勞績,升他為刑部尚書。是年冬天,他隨從高宗征伐淮陰,取得大捷,調任戶部尚書。紹興五年,章誼任溫州知府。時逢大旱,米價飚升,章誼采用劉晏招商法,設糧米市場,招引各地糧商,使米價日趨平穩。詔令升官一等。紹興六年,移守平江,高宗將臨,供給繁多,章誼處置皆得其宜。回答稱旨,賜帶笏(玉制的記事手板),高宗說:“此不足以償卿所勞,其勿謝。”是年,章誼復為戶部尚書,奏營田之策。紹興七年,章誼為端明殿學士江南東路安撫大使建康知府兼行宮留守,不久,提舉毫州明道宮。紹興八年卒,年61歲,賜謚“忠恪”。

《宋史》有其傳,稱章誼:“誼獨存大體,士論歸之。立朝論事,奏疏無慮數十百篇,皆經國濟時之策。”
(作者系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