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名人故事——興利愛民的陳襄
海峽品牌雜志社特約撰稿人 俞 杰
陳襄,字述古,號古靈先生,福建閩侯人,北宋天禧(1017年)出生。陳襄從小拜村中老儒為師,后游學鄉(xiāng)校,與陳烈等人為友。其時,許多學者沉溺于雕琢之文,視儒家“知天盡性”之說為迂腐不切實際,陳襄與陳烈、周希孟、鄭穆則堅持倡導理學于海隅,并身體力行,被稱為“海濱四先生”。

慶歷二年(1042年),陳襄中進士,出任浦城主簿,并代理縣事。浦城權貴世族多,遇事托人情、走后門已成“風氣”。陳襄到任后,為革除此俗,每次審案,必命數(shù)吏立于公堂,秉公辦案,使私下請托之人束手無策。陳襄善于斷案。一次,某家失盜,所抓嫌犯均不認罪,陳襄佯對他們說:“某寺鐘能辨盜,號稱‘神鐘’,凡偷盜之人,手摸此鐘,鐘發(fā)響聲,余則否。”他暗里叫人以墨涂鐘,將鐘置于“暗室”之內,然后押嫌犯逐個進內摸鐘,其中有個嫌犯做賊心虛,不敢摸鐘,手不染墨,經嚴加審問,便招認了。陳襄還發(fā)動縣里商人出資建筑學舍三百間,并親臨講課,各地來求學者甚多。此后,陳襄升任浙江仙居縣令,他以禮法教民,作《勸學》一篇,勸導年輕人入學就讀。離任之日,老幼遮道相送。
皇祐三年(1051年),陳襄奉召入京,任秘書省著作郎。不久,出任孟州河陽縣(今河南孟縣)知縣。當?shù)匕傩詹欢N植水稻,陳襄劃出200畝作為示范田,教百姓種植,并獲得豐收,受到知州富弼的賞識。陳襄重教化,鼓勵引導縣里子弟上學。有人向富弼進讒言,誣陷陳襄誘惑子弟入學,實為收取“齋貨”,資助過往客人,富弼生疑。有人勸陳襄“毀學舍以塞謗”,陳襄不為所動,繼續(xù)親臨學宮講學。富弼了解真相后,更加器重陳襄。

嘉祐二年(1057年),經宰相富弼力薦,陳襄任秘閣校理、判祠部(掌祭祀之事)。嘉祐六年,陳襄任常州知州,州城濱臨太湖,因高渠橫截湖中,積水不能北流入江,常有水患。陳襄組織民眾開渠引水,使運河與太湖相通,附近200里土地受益。治平三年(1066年),陳襄入朝任鹽鐵判官。次年,神宗即位,陳襄奉命出使遼國,遼國故意設小座招待,陳襄據(jù)理力爭,不就座,維護了宋室尊嚴。歸來后,著《使遼錄》一卷。
熙寧四年(1071年),在直學士院任職的陳襄,因王安石摘其所擬詔書中的小錯誤而被貶為陳州(今河南淮陽)知州。陳襄上任后,修建范仲淹擬建的學舍,向諸生講授《中庸》之道。次年,改任杭州知府,修復唐代李泌六井。熙寧七年,再任陳州知州,又修浚八字溝,排除城內積水隱患。熙寧八年,陳襄奉召還京,先后任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提舉進奏院,尚書右司郎中、樞密直學士,判太常寺兼禮儀事,知審官東院,提舉司天監(jiān),判尚書都省事(掌尚書省事務,一般由三品以上官員或學士充任)等職。此間,陳襄頗得神宗信任。神宗訪求人才,陳襄疏薦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等30多人。這些人中,除極個別外,都成為一代碩學名臣。元豐三年(1080年)三月,陳襄病卒,追贈給事中,賜謚“忠文”。
陳襄一生著述頗豐,有《古靈集》25卷、《易講義》《中庸講義》傳世。他工于書法,福州烏山平運臺、鼓山望龍?zhí)队衅漕}刻。陳襄生前為官所至,必務興學校、修水利,為民辦事。辭世之日,其書篋中的數(shù)十幅手書,所記都是民間疾苦之事。李綱曾說:“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言,如古靈先生三者兼?zhèn)洹?rdquo;楊時贊譽陳襄:“以德行經術為一時儒宗。”
(作者系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