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名人故事——開辟閩疆的無諸
海峽品牌雜志社特約撰稿人 俞 杰
無諸,姓騶氏,約生于戰國晚期,系越王勾踐的第十三世孫。自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國奪取越國錢塘江以北和以西的土地后,越國從此解體,越王子孫分散到江南海濱一帶,各據一方,或稱王,或為君,互不統屬。無諸是移居福建境內的越人后裔,與當地土著共同拓荒墾田,發展生產,后自稱為閩越王。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派大軍進攻越地,廢除無諸的王號,降為君長,并在閩越故地設立閩中郡,轄有今福建全境,浙江南部,江西東部,廣東潮州、梅州地區。因土地遼闊,距離中原遙遠,秦朝并未派遣守、尉、令、長管理,閩中郡仍由無諸統治。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舉行反秦起義,各地反秦武裝紛起響應。無諸因“秦奪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血食即葷食)”,便率眾歸劉邦手下的鄱陽令吳芮,“從諸侯滅秦”。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楚將項羽和沛公劉邦所帶領的隊伍成為反秦兩支主力軍。無諸率閩中甲兵隨劉邦戰藍田,攻析、酈(今河南地),入武關(陜西),以勇敢善戰著稱。
秦子嬰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隊攻克咸陽,子嬰出降,秦朝滅亡。隨之項羽入關,殺子嬰,焚咸陽,自立為西楚霸王。在分封諸王侯時,項羽以“楚、越有舊隙”,不封無諸為王。同年,楚、漢戰爭爆發,無諸率閩中甲兵輔助劉邦,攻擊項羽,為漢王朝的建立和中國的重新統一做出貢獻。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消滅項羽后,登基稱帝,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統治原先的閩中之地。無諸仿效中原,在現今福州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史稱“冶城”(東冶)。由于無諸開辟閩疆,創建冶城,“閩之有城從此始”,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閩越族的第一個卓著人物。

無諸在位期間,與漢王朝保持和睦的隸屬關系,對漢朝皇帝崇敬有加:“獻高帝石蜜(冰糖)五斛,密灼二百支,黑鷴(音同“閑”,鳥)白鷴各一對。”同時在滿目瘡痍、社會生產十分落后的閩越土地上開始了披荊斬棘、效法中原的艱苦創業。他積極吸收中原的科技文化,大力推廣鐵制工具,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越族早已掌握了冶鐵技術,無諸治閩時,冶鐵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當時,鐵制的農具有鋤、钁(音同“掘”,刨土農具)、臿(音同“插”,鐵鍬);工具有斧、錘、鑿、鋸、刀、削、鐵環、鐵條;兵器有長、短鐵矛和刀等等,鐵器已普及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造型美觀、質地堅硬且富有地方特色的陶制品,如匏(音同“刨”,葫蘆狀)壺、雙耳罐、雙耳瓿(音同“不”,小甕)、斂口缽等各種生活器皿,也十分流行。當時,閩越人民安居樂業,無諸與僚屬們經常在桑溪(閩江支流,發源于福州北嶺山脈青鵝山)和于山等處歡聚宴飲。此間,無諸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登于山高處望海,所以于山又稱九日山。在無諸治理下,閩越國勢日益強盛,“甲卒不下數千、萬”,成為當時東南一強。
相傳無諸死后葬于福州城隍山西面小山上,俗稱王墓山,閩人懷念無諸,歷代都立廟祭祀,俗稱祖廟。
(作者系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