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蓄勢“碳路”的生態強省如何打造綠色經濟?
2022年11月22日09:02 | 來源:人民網
倡導綠色發展的當下,福建無疑是一張最亮麗的名片。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先后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還是全國唯一的水、大氣、生態環境保持全優的省份,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優勢鮮明,綠色發展動力強勁。現在,綠色經濟已成為福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四駕馬車”之一,做大做強做優綠色經濟業已取得顯著成效。
以占全國約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耗,創造了占全國約4.3%的經濟總量,全省單位GDP能耗下降了30.8%;福建還在探索利用1.79億噸的森林植被總碳儲量,為碳達峰碳中和作貢獻;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累計成交碳排放權產品3516.33萬噸,成交金額逾9億元,林業碳匯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居全國首位。
11月24日,第三屆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將在福建南平舉辦。這是在福建舉辦的金融領域又一盛會,不僅是對福建綠色經濟穩步發展的肯定,也是對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省份擘畫綠色金融改革藍圖的期許。
厚積薄發建立綠色新格局
多山多水多綠的福建,牢記囑托、接續奮斗,生態省建設的“接力棒”,一任接一任扎實推進。綠色發展,為福建高質量發展鋪就最亮麗的底色。
將“雙碳”戰略目標納入生態省布局,《福建省“十四五”生態省建設專項規劃》提出,福建將有序推進“雙碳”工作,綠色經濟發展質量更高,綠色生活方式和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福建省推進綠色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在“雙碳”目標下,福建厚植優勢,不斷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腳步,讓綠色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今年9月,漳州核電項目3號、4號機組獲國務院核準。至今,福建已有10臺核電機組建成投用,占全省電力裝機比例居全國第一。至2021年底,全省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5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動力電池產業領跑全球。全國首個省級碳市場綜合服務平臺、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中國碳票第一村”接連在閩落地。福建碳市場順利運行5個履約周期,履約率保持100%,林業碳匯成交量、成交額均居全國首位。
以全國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為抓手,南平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獲批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武夷山市獲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順昌森林生態銀行及“碳匯+”創新項目榮獲2021年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這也證明了“南平方案”是創新的、可復制的、具有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的市場解決方案,并助力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和經濟增長。
先行先試探索金改新政
綠色經濟是實現綠色發展重要路徑之一,而經濟的健康發展始終離不開金融的參與。在綠色轉型的大趨勢下,綠色金融的不斷革新顯得尤其關鍵。
2021年9月,福建省出臺《福建省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實施方案》,規劃到2035年實現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綠色生產生活消費方式廣泛形成等目標。其中提到,加快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研究出臺綠色金融配套政策,深入推進三明、南平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加大對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考核力度,深化綠色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支持綠色新基建發展,創新綠色信貸和綠色直接融資模式,拓展綠色保險服務,引導鼓勵發行綠色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產業企業上市融資。鼓勵配額抵押質押融資、碳債券等碳金融創新。完善環境信用評價和綠色金融聯動機制。
此外,在健全綠色交易市場機制方面,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用水權等資源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建設,進一步完善拓展在全國走前列做示范的福建排污權綜合交易模式。健全碳匯補償機制,積極參與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雙碳”時代的來臨,加速打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鏈接通道。
以綠色金融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銀行業正發揮綠色金融領先優勢。7月,興業銀行漳州分行為福建漳龍集團有限公司承銷發行規模5億美元的國企首單投資級境外綠色債券。到今年9月末,興業銀行在福建省內綠色金融融資余額累計達1251億元。今年5月,福建省發改委在國家發改委批復的《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方案》指導下,印發了《福建省綠色電力交易試點方案》,并正式于8月份啟動首次綠電交易。11月9日,中國建設銀行漳州分行為福化古蕾化學有限公司放款450萬元,這是福建落地的首單“綠電貸”。
創新領跑的綠色金融成為綠色經濟加速器。福建創新推廣“閩林通”系列普惠林業金融產品,其中的拳頭產品“福林貸”,在全國率先探索由村級合作社提供擔保。2019年至今,全省累計發放“閩林通”貸款106億元,受益農戶9.26萬戶。2021年,全國首單林業碳匯指數保險落地龍巖市;今年6月,廈門推出茶園碳匯損失保險;今年8月,寧德在全國率先推出農業碳匯保險……近年來,南平搭建綠色認證服務平臺,在全國首創“碳匯+遠期回購”融資建設,“綠色轉型貸”“林業碳匯貸”等綠色金融產品在全省推廣,編制具有地方特色的《南平市綠色企業及綠色項目評價認定辦法》,彌補了“綠色企業”評價標準缺失,實現國家標準與地方發展特性的有效銜接。一系列綠色金融產品走在全國前列,為綠色經濟保駕護航。
以“綠”為底推進產業轉型
10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深化生態省建設 打造美麗福建行動綱要(2021—2035年)》,其中提到,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滿足能源消費增長需求,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以先進制造業強省和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抓手,推進一產穩、二產進、三產優,基本實現農業生產生態化、工業生產清潔化、服務業發展優質化,綠色低碳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邁出扎實步伐。
綠色發展正考驗取舍之道,倒逼產業做“加減法”。以寧德市為例,當地陸續關閉336個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淘汰落后鋼鐵產能522萬噸,投入3.8億元關閉拆除41座礦山121個礦點、166家石板材企業,“騰籠換鳥”之后,閩東大地崛起了以寧德時代為龍頭的千億產業集群,曾經的東南沿海“斷裂帶”成了福建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下,低碳模式是永不褪色的基底。在數字時代,數字經濟賦能綠色發展是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的重要抓手,已成為綠色科技產業不斷迭代升級的必由之路。在文旅經濟方面更為明顯,綠色消費、低碳出行、零碳旅游都在成為時下的流行趨勢。因此,福建在逐步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同時也著力營造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新時尚。
打造更多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是福建發展綠色經濟的獨特抓手之一。不斷培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強化武夷山水、“紅古田”“下鄉的味道”等生態品牌培育和推廣,著力打造生態產業鏈,形成綠色經濟新的增長源。探索開展自然資源整體收儲,探索生態資源產權流轉和回報機制……點“綠”成金,福建正著力打造生態產業鏈,由點及面加快推進。
新征程,再出發。“十四五”發展目標中,福建提出將力爭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再降10%,全省數字經濟規模占比超60%,實現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7%……到2025年,福建將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顯著提升,一批綠色低碳關鍵技術和重大研發成果取得突破,重點行業和數據中心企業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一步完善,綠色貸款規模較2021年末翻一番;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1000億元;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模式和典型經驗。